北京总部(全国通用)
400-090-3910
上海分部
13911340419
广州分部
13161766437
9月19日,银监会官网发布审批通过哈尔滨银行发起的消费金融公司申请。消费金融这个概念在当下也正热得发烫,所以这条消息引起了包括互融云(消费金融系统提供商)在内的消费金融领域的广泛关注。火热的消费金融不仅被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点名要鼓励发展,而且还被市场认为是P2P网贷平台在监管法规落地后重要的转型去向。
什么是消费金融?
按照咱们普通大众通常的理解,消费金融就是向大众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可分为商品贷(贷款直接划拨给商家)和现金贷(贷款先给消费者)。
《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的定义更加严格,是指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境内居民发放的用于消费的贷款,强调不包括房贷和车贷,就是除去你买车买房之外的日常小额消费,比如装修、租房、买家电等等。房贷、车贷以及信用卡贷款主要由银行发放,有了银行这块24k金牌照,自然不用再考虑消费金融牌照。
《管理办法》所针对的,也是今天咱们所谈话题的主要对象,是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正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 “白条”类电商消费金融、P2P消费借贷、线上线下的购物分期、信用卡代偿等“编外”消费金融公司。
为什么没有牌照也能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呢?
(商家赊贷方式绕开监管)
京东“白条”是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于2014年2月正式上线。
由于京东采用的是B2C的电商模式,京东“白条”尽管与信用卡实现的功能并无二致,但其本质是一种商家对客户的赊销,因此哪怕是不要钱白送你也管不着,接不接受客户延迟付款完全是商家自己的信用政策。“白条”到期还能用信用卡偿还,一直有人质疑其合规性,但从原则上讲这是没有问题的。
(小贷牌照绕开监管)
阿里巴巴的“花呗”于2015年4月正式上线。
由于淘宝采用的是C2C的电商模式,要想实现先消费后付款的功能,赊销是说不通的,因为商品是卖家的,而不是淘宝自己的。这时阿里小贷的牌照派上了用场,“花呗”通过阿里小贷公司给消费者发放小额贷款。随后6月份阿里的网商银行成立,发放贷款更加不存在合规性的困扰,其现金借贷产品“借呗”走的就是网商银行的通道。
金融作为一个被高度监管的行业,“猫捉老鼠”的游戏时刻都在上演,游戏中“猫”常常显得比较笨拙,而“老鼠”们的各种花式玩法显得十分精巧。
(保险方式绕开监管)
众安保险通过个人信用保证保险的方式切入消费信贷。
用户通过“买呗”消费后,蘑菇街先垫资给商户,等到还款日期,用户再还钱给蘑菇街,否则,众安替个人向蘑菇街进行保险赔付。这种个人信用保险模式可以向所有电商平台推广。
(p2p形式绕开监管)
数禾科技的“还呗”另辟蹊径,抓住银行信用卡账单分期的高手续费给市场留出的空间,推出替客户偿还信用卡的服务。
“还呗”瞄准的是银行信用卡持有人这群信用优质客户,为其提供利息接近信用卡一半的消费贷款。在资金端,“还呗”利用自身在线上风控、放款的比较优势,吸引城商行等有放贷资质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另外,其股东分众传媒强大的融资能力和充足的现金流进一步加强其资金端的实力。
看了上面的几个案例,你会发现,在中国就是这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之,这些“编外”消费金融公司各显神通,成功绕开了准入障碍。但是这些公司还是极其的渴望拿到一块正规的消费金融牌照的,但是凡事没有那么简单,不然也不会那么机构挤破了头想要来这个市场分食一块蛋糕。
为什么没有牌照比有牌照还要干的更好呢?
一句话,得场景者得天下,凡事皆有利有弊。
(场景优势)
“编外”消费金融公司虽然费尽千辛万苦也得不到牌照,但是它们在场景上占尽优势,而“正牌”消费金融公司除了个别如苏宁消费金融外,其他均没有紧密联系的场景。
(数据处理和建模能力优势)
“正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现金借贷(北银、中银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线下与3C或家电卖场进行合作(捷信、马上等)。现金借贷用途不易控制,因而对风控要求更高。“正牌”消费金融公司大多由银行发起,他们懂风控,但要将传统的风控系统运用到线上存在障碍,而“编外”的互联网现金借贷大多脱胎于互联网,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建模能力,导入传统风控体系往往相对更快。
(互联网运作优势)
线下消费贷款运营成本较高,而且直接与信用卡发生竞争,利润空间被挤压。与之相比,电商消费贷款从电商的消费场景中生长出来,与电商本身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可以看出,“编外”消费金融公司在场景上的优势得益于与互联网更紧密的结合。
(小额信贷市场优势)
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消费金融公司处于“编外”,这肯定不是监管层当初所设想的。监管层设立专门的消费金融公司是为了与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区别开来,走小额、分散化的道路。
《管理办法》规定借款人贷款余额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但没想到的是冒出来的互联网金融把小额、分散化贷款的市场也给抢走了。“正牌”消费金融公司空自拿着牌照却看着没有牌照的家伙跑到了队伍前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就像出自名门正派的侠客,“内力”——风控和资金实力不弱,但缺乏实战技巧,遭遇了一帮在街头格斗中成长起来的对手,落了下风。
对于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当前应积极寻找与更多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相结合的模式和机会;对于“编外”消费金融公司,要把积累和打造风控和资金实力作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