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总部(全国通用)
400-090-3910
上海分部
13911340419
广州分部
13161766437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过去消费者大多是通过去银行柜台办理相关业务,所以普遍认为无需太多技术作支撑。事实是,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数字化转型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正在披露,部分上市公司控股、参股的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业绩情况浮出水面。整体来看,去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表现分化,多数公司实现营收和利润正增长,也有部分公司业绩出现下滑。在业务创新方面,各公司普遍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应用和赋能。
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3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非银部发表的文章《引领消费金融公司规范有序发展》提到,截至目前,全国已开业30家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8844.41亿元,负债总额7847.23亿元,所有者权益997.18亿元。
具体到单家公司,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尽管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仍保持增长,但头部和尾部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差距较大,头部效应显著。
截至2022年末,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达1643.46亿元,同比增长9.79%;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分别为762.97亿元、641.02亿元、495.53亿元,同比均出现正增长。此外,哈银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等部分公司总资产则在200亿元以下,且增速放缓。
净利润分化明显
从目前已披露财务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来看,各家公司业绩表现分化,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在营业收入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均在百亿元以上,分别为175.01亿元、101.15亿元,同比增长9.84%、20.55%。紧随其后的是中邮消费金融,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0.48亿元,同比增长6.37%。此外,哈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营业收入排名相对靠后,其中哈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10.31亿元。
在净利润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有9家公司披露了2022年净利润数据,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依旧排名靠前,2022年净利润均超20亿元。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等部分公司净利润均低于10亿元,其中,宁银消费金融2022年并表后实现净利润0.26亿元。
部分净利润绝对值较低的消费金融公司仍保持较大增幅。2022年,小米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0.11亿元,同比增幅近200%;湖北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15.86%,而净利润同比增长近30%;阳光消费金融等公司也保持了净利润的较高增长。
发力数字化转型
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加快信贷产品推广和创新升级,助力稳经济、稳消费。其中,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邮储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中邮消费金融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从赋能业务前端、数据中台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建立技术从“支撑使能”向“价值赋能”变革,对内聚合产品和服务,对外连结合作机构和用户。中银消费金融也加快了线上化转型步伐,针对线上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及时调整产品线,线上转型取得成效,2022年末线上贷款余额占比52.24%,比上年末提升17.18个百分点。
“尽管消费金融公司线上化转型加速,但第三方引流模式仍占有较高比重,自主获客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联合资信1月发布研报称,股东资源优势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自营业务的开拓,未来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将是行业新业态。例如中邮消费金融,建立了“自营+协同+合作”互联网获客体系,其中协同渠道以邮储银行手机银行和邮政业务合作为核心,服务下沉长尾客户。
展望未来,部分业内机构表示,未来行业整体规模增速或更趋向平稳。惠誉博华2月发布报告预计,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规模增长区间为20%-30%。
电商消费金融平台及解决方案是互融云推出的一款基于消费金融细分领域的场景化、定制化的高端行业解决方案。平台充分满足资金端、金融机构、需求端等多端合作机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为上述利益相关合作方定制研发相应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或平台,完整地为线上和线下客户群提供优质便捷消费金融服务,从而为投资者、机构商家和消费金融公司赢得相应的回报。
互融云消费金融产品系列包括:
√ 电商消费分期
√ 医美分期系统
√ 租房分期系统
√ 家装分期系统
√ 教育分期系统
√ 旅游分期系统
√ 汽车分期系统
本文标题【消费金融公司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
链接地址:https://www.hurongyun.com/article/detail/15683.html 转载请带上链接
了解更多产品信息,详见互融云官网介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