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总部(全国通用)
400-090-3910
上海分部
13911340419
广州分部
13161766437
不良资产是指不能正常参与资金周转的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和不良投资,以及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和政府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在会计科目中表现为坏账,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等。对于银行而言,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即银行发放的贷款未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和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对于企业而言,不良资产则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资金挂账,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这些不良资产会为企业带来潜在的损失,需要及时处理和优化。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统计数据,不良贷款转让挂牌数量高达443单,这一数字刷新了自202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单季最高纪录。同时,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按未偿本息口径计算)也达到1234.8亿元,同比增长56.7%。不良贷款转让挂牌为何创新高?
加快消化不良资产
近期,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显示,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1.45亿元,而起拍价仅为663.18万元,折扣力度之大,相当于打了约0.5折。这并非孤例,面对不良贷款的累积,金融机构正加快步伐剥离不良资产包。金融机构在过去一年中频繁以低价出售不良资产,以加速资产出清。
从参与主体来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积极参与,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达到了1125.4亿元、414.4亿元、352.5亿元和296.8亿元。
从转让业务看,主要包括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和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以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为例,2024年四季度,其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本金回收率分别为4.8%和7.3%,虽然相较于2023年四季度略有下降,但整体转让业务增长迅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个人不良贷款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等特点,处置难度大,单位处置成本高,一直是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折扣率和本金回收率普遍比较低。近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快速增长,反映了银行零售业务不良压力的上升。
在多重因素推动下,金融机构正加快消化不良资产。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银行面临着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不良贷款会占用大量的资本和流动性,进而影响资本充足率水平。加速出清不良贷款,尤其是通过转让或出售不良资产,能够释放资本、降低风险加权资产,从而提升资本充足率,保持合规性。剥离不良资产可以减少银行的损失准备计提压力,有助于改善银行的盈利能力。
完善机制规范转让
不良资产转让是金融机构消化不良资产包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正不断强化和完善相关机制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有序发展,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成为承接金融机构出售不良资产的重要载体,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高达1639.5亿元和618.5亿元。
为提升金融机构收购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能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有序拓宽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范围。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正加快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序出清不良资产,为稳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夯实基础。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与上季度末基本持平。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相应的风险分类监管制度也有所调整,《办法》有序拓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范围,允许其收购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重组资产、其他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等,助力金融机构盘活存量资产。
政策的支持和拓展为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提供了更多渠道。接下来,还要探索不良资产处理机制,通过核销、转让、重组等方式加快处置进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提高清收处置效率和质量。
李广子表示,不良资产转让是金融机构消化存量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方式。自2021年开展单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以来,参与金融机构数量、市场认可度和活跃度逐年上升,这为进一步做好不良资产转让、化解金融风险积累了宝贵经验。
提升中小机构能力
在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不良资产风险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中小金融机构化解风险的重点在于处理不良资产和提升经营能力。叶银丹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合规建设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进一步压降不良资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的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要侧重在放贷环节、贷后管理等高风险领域下功夫,注重信贷服务的有效性。
要确保风险可控。从我国金融体系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约有4000家,数量多、分布广、客群多,一旦不良资产堆积,可能滋生新的风险隐患。中小金融机构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正加速推进改革化险工作,各地省联社、城商行通过重组或合并,因地制宜制定改革化险方案,确保了各地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可控。
要不断提升经营能力。这是中小金融机构压降不良资产、增强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基础。比如,借助金融科技提升信贷投放的精准度,减少新增风险贷款。在广西南宁市,银行机构和税务部门深化银税互动合作机制,助力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为小微企业注入更多金融“活水”。“我们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在桂林银行APP上获得信用贷款49.10万元,大大缓解了近期资金周转压力。”广西银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生华说。
要加强贷后管理。近年来,在强监管的态势下,不少中小银行不断细化贷后管理机制,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比如,浙江禾城农商银行持续提升重点领域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表示,中小金融机构应持续完善信贷风控体系,从源头防范信用风险,并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合规建设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进一步压降不良资产,确保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互融云智能还款管理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深度学习催收场景及用户画像,实现将数据、模型、规则、流程和机器学习集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催收引擎, 通过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自动、准确匹配催收策略,达到理想的催收效果。
互融云智能还款管理系统,提供智能催收工具:
1)智能催收机器人
智能人机对话,适用于电话催收场景,可交互,可成长,自学习,上万次呼叫分分钟搞定,仅处理有效电话。
2)自动代扣
用户通过快还APP在线绑卡,得到持卡人授权后,到期从持卡人的银行卡账户中扣除应还款项
3)云呼叫中心
页面拨号,手机,固话双向接听页面发送短信、通话录音、回呼弹屏、通话清晰、全程监控
4)电子签章
集成的电子签章服务,可快速在快还APP完成签约,让借款用户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签约
5)在线仲裁
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资源提供仲裁服务的网上争议解决方法,包括立案、受理审理到裁决、送达等
6)短信、语音提醒
包括语音短息和文字短信,快速到达便捷畅通
7)大数据失联修复
用户通过快还APP在线绑卡,得到大数据失联修复包括失联信息修复、地址识别及验证、资产查找及评估
8)资产处置
针对小额贷款、线上短贷、消费信贷、汽车信贷、房产抵押等互联网全链条资产处置
本文标题【不良贷款转让挂牌为何创新高】
链接地址:https://www.hurongyun.com/article/detail/17465.html 转载请带上链接
了解更多产品信息,详见北京互融时代软件有限公司官网内容